今天我们来到《原道》最后部分,也是全文的结论和高潮。
《原道》
韩愈
第十四段
是故以之为己,则顺而祥;以之为人,则爱而公;以之为心,则和而平;以之为天下国家,无所处而不当。是故生则得其情,死则尽其常;郊焉而天神假(gé),庙焉而人鬼飨(xiǎng)。曰:“斯道也,何道也?”曰:“斯吾所谓道也,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。”
翻译(第十四段):因此,用先王之道来修养自身,则顺利而吉祥;用它来对待别人,则仁爱而公正;用它来陶冶心性,则平和而宁静;用它来治理天下国家,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适宜。因此,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际之情,死了也能享尽天年(完成正常的生死伦常);祭天则天神降临,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。有人问:“这个道,是什么道呢?”我说:“这是我所说的道,不是刚才说的老子和佛家的道。”
解析(第十四段)
此段总结“先王之教”的巨大功效,并再次明确划清与佛老的界限。
全面的优越性:韩愈从个人到社会,从生前到死后,从世俗到鬼神,全方位阐述了儒家之道的优越性。它能让个人内心平和、人际关系和谐、国家治理得当,甚至能达成与超自然世界的有效沟通(“天神假”、“人鬼飨”),实现一种圆满的、无所不包的秩序。
最终的界定:在充分论证后,文章再次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,铿锵有力地重申主题:此道乃儒家之道,非佛老之道。这是对全文论述的最终收束和点题。
第十五段
尧以是传之舜,舜以是传之禹,禹以是传之汤,汤以是传之文、武、周公、文、武、周公传之孔子,孔子传之孟轲。轲之死,不得其传焉。荀与扬也,择焉而不精,语焉而不详。由周公而上,上而为君,故其事行;由周公而下,下而为臣,故其说长。
翻译(第十五段):尧把这个道传给舜,舜把这个道传给禹,禹把这个道传给汤,汤把这个道传给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传给孔子,孔子传给孟轲。孟轲死后,没有找到传人。荀况和扬雄,选取不精,阐述不详。从周公以上,继承道统的都是在上为君的,所以王道能够推行;从周公以下,继承道统的都是在下为臣的,所以王道的学说得以流传。
解析(第十五段)
此段是韩愈最伟大的理论贡献——提出儒家“道统”论。
道统谱系:他清晰地勾勒出一个自尧舜至孟子的圣人谱系(尧→舜→禹→汤→文、武、周公→孔子→孟子),明确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传承脉络。
道统中断:他断言孟子之后,道统“不得其传”。虽提到荀子、扬雄,但认为他们“择焉而不精,语焉而不详”,不够资格继承道统。这为儒学的复兴留下了巨大的历史使命和空间。
君与臣的分别:他区分了“道统”传承的两种形态:周公以前,道统的继承者是君主(“上而为君”),故“道”能直接体现为“事功”(“其事行”);周公以后,继承者是臣子(“下而为臣”),故“道”只能体现为“学说”(“其说长”)。这隐含着他期待能有君主再次践行此道,同时也为士大夫(包括他自己)承担起传道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第十六段
然则如之何而可也?曰:“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。人其人,火其书,庐其居,明先王之道以道之,鳏(guān)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。其亦庶乎其可也。”
翻译(第十六段): 那么要怎么办才好呢?我说:“不堵塞佛老之道,儒道就不得流传;不禁止佛老之道,儒道就不能推行。必须让僧侣道士还俗为民,烧毁佛老经典,把寺观改建成民房,阐明先王之道来教导他们,使鳏夫、寡妇、孤儿、老人、残废人、病人都能得到抚养。这样也就差不多可以了。”
解析(第十六段)
此段提出复兴儒道的具体、激进的行动纲领。
斗争哲学:“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”。这八个字体现了韩愈坚决的斗争精神,认为儒道与佛老之间是你死我活、此消彼长的关系,必须主动出击,破除异端,正道才能畅行。
具体措施:提出了三条非常严厉的措施:
1. 人其人:迫使僧侣道士还俗,恢复其作为生产者的本来身份(“四民”之一),从根本上摧毁其组织基础。
2. 火其书:焚毁其经典,从思想上清除其影响。
3. 庐其居:将寺庙道观改为民用住宅,从经济上铲除其根基。
儒家理想的彰显:在破之后,必须立。最后一句“明先王之道以道之,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”至关重要。它表明,韩愈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破坏,更是建设。他构想了一个用儒家之道教化百姓,并实现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”(《礼记·礼运》)的大同社会理想。这使他激烈的主张背后,有了一个仁爱的、建设性的归宿。
总评
《原道》是韩愈一生反佛老、兴儒学的思想结晶和战斗檄文。它系统阐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(仁义)、社会结构论(君臣民分职)、文化正统论(华夷之辨)和历史传承论(道统说),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,奠定了其在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崇高地位。其文气势磅礴,逻辑严密,锋芒毕露,是“文以载道”的典范之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嘉喜配资-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-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