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的齐王儿子:懦弱老大与英武后代,汉家江山差点换姓
小时候看《楚汉传奇》,总觉得刘邦这人八面玲珑、油滑得很。可真翻史书,发现他感情生活比电视剧还热闹。沛县小亭长那会儿,穷得叮当响,人缘却奇好——尤其是和女人打交道这一块。
话说回头,他第一个孩子刘肥,就是在“没啥名气”的曹寡妇家里蹭饭蹭出来的。俩人日子过得不声不响,那时候哪有皇帝命?更别提什么嫡庶之分了。
天冷的时候,小院里炊烟一缕一缕往上冒,曹氏做饭时常皱着眉头,“你啊,就知道喝酒。” 刘邦嘿嘿一笑:“再熬几年,说不定咱们也能出个贵人。”谁信呢?邻居都觉得这老刘嘴皮子溜,可惜没本事。
后来故事转折点来了——吕公搬新家请客,这场合说白了就是拼爹拼礼金。其他宾客送千钱、万钱的礼物,轮到刘邦,一摸口袋空空如也。他张嘴就吹牛:“我带了一万钱贺礼!”旁边的人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。这种局面,要搁现在,大概就是社恐现场+极限尴尬合集。但吕公偏偏喜欢看相,一瞅见这位未来女婿骨骼清奇,当场变脸:“贤婿啊,上座!”
于是乎,我们的大龄单身青年成功娶回吕雉,还顺带让曹氏母子的身份有些微妙起来。毕竟,新媳妇刚进门就成后妈,这剧本写得挺扎心。不过古代嘛,也没人给你心理疏导,只能自己消化。
等到高祖称帝,大房生的太子叫刘盈(后来当了惠帝),而那个跟着妈妈躲在角落里的大哥,被封为齐王。“赏赐丰厚”,这是史书上的话,其实也是补偿吧。有时候想想,这种安排像不像父母离异后给前妻孩子多塞点压岁钱?
但风水轮流转,高祖走后,全天下变成太后的主场。这位太后一肚子算计,看谁都像威胁,对待“不是亲生”的齐王,更是小心眼开到最大档。有一次宴席,本来只是兄弟团聚,却被夹杂进毒酒和试探。“来来来,多喝两杯!”背地里下药这种操作,在宫廷里一点也不稀罕,只不过差点连自家亲儿砸一起送走——要不是惠帝反应快,两兄弟可能直接同归于尽。
事情败露之后,刘肥吓出一身冷汗。他明白自己玩不起权谋,也斗不过老太太,于是赶紧割城阳郡孝敬鲁元公主(其实就是讨好吕雉最疼爱的女儿)。用今天的话讲,这是典型求生欲拉满,把命保住才是真理。这波操作下来,他安稳回到了自己的地盘,从此再无野心,全程低调做人、佛系摆烂。不争、不抢、不惹事,有时反倒活得久一点。
时间眨眼过去十多年,京城风云又起。当年软绵绵的大哥已经作古,但他的两个娃,一个叫刘襄,一个叫刘章,都不是省油灯。本以为“窝囊废”只能养出窝囊蛋,可现实啪啪打脸:二代们各个精神抖擞,比他们爹硬气多了!
诸吕专权那几年,全国上下鸡飞狗跳,各路外戚轮番登台唱戏。而最惨的是齐国,每次分蛋糕,总先动它家的奶酪。一会济南郡、一会琅琊郡,都被割去封给外戚。这要搁现在,就是公司业绩全靠你撑,到年底奖金却全发别人手上,你说冤枉不冤枉?
等到吕雉驾崩,她那些侄男外甥胆气暴涨,要把皇位挪个姓氏。“诛杀诸吕”这个历史节点,就这样被推到了舞台中央。而真正敢站出来领头干活的,不是谁朝中红人,而正是之前一直“不起眼”的朱虚侯(也就是老二)和他哥齐王。他俩联络旧臣、策反同僚,还把自家妹夫拉下水搞联合行动。在刀光剑影之间,把原本嚣张跋扈的一大家族收拾干净,为汉室续了一条命脉。
有意思的是,他们搞完大动作以后,并没有顺理成章捧哥哥坐龙椅。本来说好了大家举荐齐王登基,但临门一脚出了岔子——因为政审问题!主要卡在舅舅驷钧身上,此人大权独揽,又狠又辣,让朝臣们警觉起来,“不会又重演‘外戚乱政’吧?”所以关中势力宁愿选一个背景干净的新秀,也不要再让强藩掌控全国局势,于是代王意外成为新皇,即著名的文景之治开启者汉文帝。
仔细琢磨下去,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和软肋。从父辈一路卷来的恩怨,到下一代逆袭翻盘,中间藏着多少隐忍与妥协?有人甘愿退守,有人选择搏命;有人因亲情受累,有人为江山拼死……人生舞台,没有绝对赢家输家,不过都是各凭本事,各安天命罢啦!
小时候总听老人讲,“福祸相依”,如今读这些旧账,不禁想问一句:如果当初那个胆小怕事的小伙真硬气一点,会不会改写整个大汉格局?还是说,该来的终究挡不了,该走的人迟早要散场?
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历史定论。
嘉喜配资-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-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